期刊导读

创新核地科技再铸核地辉煌记走过周年的核工业

2014年3月18日,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简称核地研院)迎来了55周年华诞。55年来,几代核地研院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求实创新,取得了辉煌业绩,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核地研院已成为一所集铀矿地质、遥感技术和应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和分析测试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多学科综合性科研单位,是全国核地质科学研究中心。

建院以来,核地研院经历了艰苦创业(1959-1964)、曲折前进(1965-1971)、励精图治 (1972-1984)、结构调整(1985-2000)和创新发展(2001-2014)五大发展历程,承担并完成国家、部委等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在铀成矿理论、铀资源预测评价技术及应用、遥感地质及应用、核废物地质处置、核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提出花岗岩体内可以找到铀矿,打破了国外“花岗岩中没有铀矿”的理论禁锢;提出并创新发展了我国四大工业类型铀矿及其成矿理论,系统总结了全国铀成矿规律,出版了四大工业类型铀矿找矿指南;建立了适宜我国地质特点的铀资源预测评价和攻深找盲技术体系,基本摸清了全国铀矿资源潜力的“家底”;完成了全国铀成矿区划、重要成矿区带和重点地区铀成矿远景预测,指导、推动了铀矿勘查新发现和资源扩大突破。遥感技术尤其是高分辨定量化遥感技术在铀多金属勘查、非金属能源矿产调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核安全领域的国家技术手段;建立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场址评价技术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处置库预选区和地下实验室场址比选区,等等。

——铀成矿理论与资源预测评价

十余年来,核地研院承担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铀矿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战略选区与区域预测评价、找矿技术方法与深部探测等领域硕果累累,为加快我国铀资源的扩大突破,缩短找矿周期,落实新的铀资源勘查基地和后备勘查靶区做出了突出贡献。

创新发展了“热点铀成矿”、“深源铀成矿”理论,从理论上阐明了热液铀矿富集机理,确定铀主要来自深部,其成矿深度可达2-3千米;系统建立了我国南方典型铀矿田(地区)的热点作用识别标志和热点铀成矿模式,为我国热液型铀矿的攻深找盲和外围扩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已基本形成适宜我国地质特点的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典型层间氧化成矿、叠合成矿、构造活动带成矿、断块(隆)成矿、油气改造成矿、生物成矿等创新性铀成矿理论(观点),为指导新区突破、老区扩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为实施新一轮全国铀矿潜力评价和铀矿建模工作,将我国铀矿床重新划分4大类和21个亚类;将我国铀成矿区带划为4个成矿域、若干个成矿省和几十个成矿区,为新时期铀矿床研究和预测评价及资源突破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实施,建立典型铀矿床成矿模式111个,区域成矿模式29个及相应的预测评价模型,对利用模式指导找矿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构建了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3大类数据,首次实现了全国铀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数字化数据综合集成,预测了全国铀资源总量,基本摸清了我国铀资源的“家底”。

历经5年攻关,全面总结了我国各大工业类型铀矿成矿规律,系统建立了全国所有铀矿床的矿床式、区域找矿模式及预测模型,论证了各大工业类型铀矿新的找矿方向和资源潜力增长方向,撰写出版了《中国铀矿床研究评价》5卷10册780万字的巨著,在全国铀矿找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为中长期铀矿勘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核废物地质处置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近30年的发展,核地研院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顶层设计研究、场址性能评价、工程屏障材料(膨润土)长期性能研究以及中低放废物地质处置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优势。

完成了《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战略研究》报告,分析了我国和国际相关研发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发展战略构想以及相关政策建议;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设施选址》标准(草案),明确提出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的程序、数据要求和对比准则,为规范处置库选址等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缓冲材料热-水-力-化学耦合性能大型实验台架

——高光谱遥感技术与应用

形成了高精度遥感数据获取-定量化数据处理-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体系,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成像光谱测量与数据处理系统、航空激光雷达测量系统、实验室光谱定标系统、地面光谱测量系统及航天遥感数据分析系统,在矿产资源勘查、生态环境监测、灾害检测与治理、城市规划、工程选址及农林业调查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上一篇:浅谈我国事业单位制检测机构的分类及特点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